這一集是講我在 Manchester 當交流生 exchange 半年生存的方法。請注意,我是說「生存」,不是「生活」,所以這並不是如何在 Manchester 過上好生活的聖經寶典。如果各位也有機會去 Manchester 生活的話,我相信你們會找到比我更善用 Manchester 生活的方法。在這,我只是提出缺乏獨自生活經驗的我如何在 Manchester 過了半年還能完好無缺。
片頭曲:沒那麼簡單 / 黃小琥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 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
別人說的話 隨便聽一聽 自己做決定」
(參考自當時同樣也去 Manchester 交流的同系同學的動態)
一個人生活,一開始確實沒那麼簡單啊,尤其是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總是會多走了很多的彎路。在所有事情都要一力完成,不再像以往有人可以依賴的情況下,很容易把自己做得累死。
而且一個人作主對包括我在內的選擇困難症患者而言,可也不是輕鬆的事情。例如在半年的時間內,不論是學校,hall,或是校外機構都有很多活動事件拉着你去參加,而你自己又對 exchange 又有很大期望目標(比如說,在海外學生面前表現優異成績,或是環遊世界),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加上 Manchester 課業就算只求合格也不輕鬆),時間要怎麼取捨呢?實在讓人痛苦糾結啊。
可是在生活了一段時間,找到對的生存小撇步後,一切就輕鬆起來了,一開始很不簡單,看起來很多痛苦的事情,現在回頭看就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嘛。所以,當你在外地生活初期覺得痛苦的時候,就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在冠冕堂皇的致辭後,是時候看我當時候怎麼渡過這半年吧。這一集講的是money and banks。這裡我沒打算教大家如何兌換英鎊最化算,因為我自己也沒什麼相關智慧(不過反正在英鎊低迷的時候掃就對嘛)。我是要告訴大家的是,如何在 Manchester 開啟學生銀行戶口,還有如何跟英國銀行交手。
據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徹斯特大學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像我們只去半年左右的交流生只有 Barclays 巴克萊銀行和 BoC 中國銀行會讓我們開戶口。可是,我個人是沒有在 Manchester 見過中國銀行有分行,反而東亞銀行有家分行在市中心。
為什麼只留半年,也要在英國開銀行戶口?
- 在英國或歐洲,debit card是很常用的付款方式,而當地debit card 是用密碼制,不像香港刷信用卡用簽名制的方式;有些店鋪或是火車售票機可是無法讀取香港的信用卡或提款卡的。
- 現在香港的提款卡很多都是銀聯系統,可是在西歐,就我個人觀察,銀聯的覆蓋率真的不高(補充︰如果你有恆生信用卡的話也可以透過某些方法啟用西方常用的 Plus 提款系統)
- 使用香港 Visa/Mastercard 信用卡在海外使用外幣消費每次都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手續費,搞不好直接匯款到海外戶口省得較多(其實我沒很認真算)
- 像當時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我的宿舍說宿費只收 debit card (or cash maybe,但誰隨身會隨帶這麼多 cash?)
- 不去當地銀行開戶口,怎能增加見識?(什麼爛理由?!)
申請開一個學生戶口, 除了要護照證件外, 還要學校發出的 bank letter 證明你在學校讀書, 為期多久等等。去申請 bank letter 的時候, 你要先知道所去的銀行分行地址 post code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叫學校幫你開沒有地址上款的 bank letter, 只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用而已, 因為有些銀行很固執地不一定收。
要知道地址詳情的最大問題是, 有時你所認知的地址不一定正確。例如說 Barclays 在 city center 範圍內只有一家專門辦理學生戶口 (而且在 Market street 一帶有最少三家 Barclays 導致很易搞混), 你去了其他分行的話, 那些分行職員會給你正確分行位置和地址。問題來了, 那些職員準備的是 bing 必應搜索引擎 (IE Default 那個) 的地址和地圖; 跟官網上的地址和 postcode 是不一樣的。萬一給錯地址的話, 搞不好那張 bank letter 就廢掉, 申請銀行戶口又要重新排隊。所以在排隊拿 bank letter 之前千萬要把銀行分行地址確認正確。
另一方面, 當全市只有一大 (其實並不大) 的分行處理學生戶口事務的話, 申請銀行帳戶的事就要儘早進行, 而且絕對要把這件事排進剛到埗要做的事 priority list 前面的位置。真正開辦戶口的時間不長, 就我記憶中一星期內就收到銀行卡了; 但排隊拿到當天申請籌並不容易。高峯期時,據說要清晨六時多就要去排隊拿當天辦理的籌, 加上英國銀行一般早在下午四時左右就關門, 所以一天內籌的數量不多, 要應付全 Manchester 學生的數量根本遠遠不夠啊。
尤其早到者更要把握學生人數不多之時盡早辦理。不然當 local 或歐洲新生稍後到來後也要開戶口時, 到時輪候辦理申請的隊伍會長到隊尾也望塵莫及啊。
網上可能有些資訊說可以電話或網上預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就開戶口事宜時, 不要過度相信電話或網上專屬 online chat服務員的話。尤其是辦公時間以外, 雖然說電話或網路熱線是24小時服務, 可是那些人員可能是身在世界不知何處的服務生, 所接收到資訊有很大的偏差 (例如他們不知 Manchester 只有一家專門處理學生戶口的分行), 導致他們處於狀況外, 完全無法解難。而且他們會訛稱可以預約開戶 (而且不是一兩天後,是兩星期後之類的時間), 但當時間到了去到分行時, 銀行職員會說不設預約, 當天籌全派光, 下回請早。這個時候, 你是不是很想當場大罵髒話。
插曲: 黑吃黑 / 阿密特
「你的頭長在哪邊 怎麼不在脖子上面」(你知道,人在連續被晃點誤導陷害之下,很容易冒出情緒性字眼,小朋友請不要學啊)
但話說回頭, 有一個情況下你可能會喜歡電話或網絡接線生一直丟三落四, 自相矛盾的行為。我當時被接線生「老點」得太多次,加上他們的話跟分行職員經常矛盾,例如在分行職員提醒我只能在那一家分行辦理賬戶手續後,接線生仍然告訴我可以在其他分行預約。類似的事件發生得太多遍,導致我火大得(在完全不care禮節跟英文 paper 3 教導的語境意識下)向銀行交了網上投訴表格。結果後來銀行發了一筆賠償金,金額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收到錢時剛好正值我錯過倫敦預訂火車導致要多花53鎊買票,這筆錢簡直是我的及時雨啊。
這裡並沒有鼓勵大家要做奧客,故意去找銀行漏洞以騙取賠償金的意思(畢竟這會敗壞自己來自的地方的名聲)。但是當你覺得受到不公的對待的話,可不要把委屈吞進去,要跟對方據理力爭啊(當然要在理性的範圍內,我相信讀者們都有智慧拿捏吧)。除了可以協助對方改善服務質素外,自己也可能有意外收獲啊。
「冷戰比吵架麻煩 有欠不還 早晚要一起買單
你將溝通想成刁難 讓裂縫在擴散 修不好的情感 我寧願換」
所以說,營商之道裡面,企業跟客戶有良性溝通,客戶有不滿就「三口六面」攤出來講後馬上解決問題誤會,總比客戶背後暗放冷箭,導致企業名稱受損好很多吧。
片尾曲:沒什麼 / 黃小琥
一開始在經歷開戶手續時,覺得一切真的不簡單。可是現在看來,其實也沒什麼啊 XD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