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最近正在聽 2016.8.20 2016年夏日私房新歌精選

所謂私房新歌, 意思是指我私下常聽的歌。為什麼要強調"私下"呢? 難道我其實並不喜歡平常所推介的歌? 當然不是, 我又不走偽君子路線, 對不?

當然大部份時間那些被推薦的歌是我常聽歌的一部份。但像你愛吃的食物一樣, 有些你會搬上枱面推介的菜其實你不見得會常吃, 或有些你私下很愛的菜式, 卻因為它不夠一擊即殺, 有其他更大的菜有更多人正在期待, 導致你不太好意思端你私下愛到不行的菜式。(例如說: 如果我跟你推薦酒樓的餐前花生, 你應該覺得我瘋了吧。可是我真的想吃花生啊)

1. 拼圖 / 艾怡良(曲︰KIM SEOK JIN;詞︰KIM SEOK JIN & SA: 陳宏宇)


台灣騷靈歌手艾怡良六月發行的新專輯《說 艾怡良》 正好說明了私下常聽跟樂評者會搬上枱面推薦的分別。其實整張專輯都非常好聽 (官方試聽在此), 在聲音特色, 態度跟歌的故事感之間的平衡很精準。不過要我真的選一首單曲代表推薦整張專輯, 我真的選不上來, 因為專輯內我常聽的歌跟我覺得能代表艾怡良特色個性的歌曲截然不同:

(1) 專輯內有特色, 絕對要搬上枱面用力推薦的歌: 逃生計劃, 空頭支票, 我們的總和
(2) 我私下聽了無數多遍的歌: 拼圖, 寂寞無害 (好啦, 逃生計劃我最近一星期內算常聽, 但比起前兩首的次數還是有差)

我想樂評人看到這段應該會恨我吧, 就是我這類骨子裡愛着芭樂歌的聽眾太多, 導致這張近乎是艾怡良特色全創作有特色的專輯也要塞幾首市場性質的芭樂歌。如果你要我找夏季能搬上桌面推薦的歌, 我絕對會推薦第一類有特色(而且其實也非常好聽)的歌。可是我也無法欺騙大家說, 專輯內我不偏愛"拼圖"和"寂寞無害"。

"拼圖"這首歌是台灣電視劇《遺憾拼圖》片頭曲(不得不說, 這劇的片頭尾都很強), 是一首輕快, 帶點甜蜜的歌曲。雖然 bridge 的歌詞有點小刻意, 但整體經歷波折後終於找到對的人感覺很明確。艾怡良的嗓音咬字有點西方歌手的野性和靈性, 加上復古感重的和聲, 讓整首歌歷練感再加重, 變成不只是簡單直接的輕快歌, 更有西洋樂跟復古音樂的混合感, 新鮮之餘又具有質感, 跟一般的中板歌曲比起就跳躍出來了。

現在的問題跟上一張《大人情歌》一樣, 聽眾最愛的艾怡良不一定是最有特色的艾怡良。如果你看過艾怡良2010年左右《超級偶像》比賽片段的話, 你可能會疑惑那個很騷, 歌聲有黑人靈魂的艾怡良到底去了哪裡。可是當她真的把很有特色那一面拿出來時, 大家又真的給了她足夠實質上的支持嗎?

(艾怡良版本的 Mercy 被很多人稱為可能是華人裡面目前唱最好的版本。如果你沒聽過她唱 "Mercy" 的話請趕快去聽一下, 我是說 Right now, 不然你可能會錯過稀世珍寶了)

2. 壞與更壞 / 林宥嘉 (曲:林家謙;詞:黃偉文)


"壞與更壞" 是林宥嘉首次挑戰全新粵語歌, 收錄在今年的新專輯《今日營業中》。很多香港的歌迷都被這首粵語歌被感動, 不只是因為有台灣歌手這麼積極地唱一首粵語新歌, 副歌首句"留下差跟壞 請表態"也戳中很多香港人面對的困境。

其實近年來台灣歌手中, 也不只林宥嘉發過了粵語歌曲。星光大道評審之一黃小琥(滅絕師太) 在2013年也有一首國粵台語交錯的"心愛的人", 粵語佔了半首副歌(但你知道, 副歌會多 repeat 幾遍)。師太的粵語咬字是真的不錯 (就算完全不放下標準), 雖然那首主要是展示師太在 pub 演唱經歷下具備唱各種語言的能力, 應該並不旨在攻粵語市場的聽眾。

話說回來, 我喜歡這首歌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是香港人, 也不是因為我對歌詞多有共鳴; 而是在這首歌裡面聽到以前從未聽過的林宥嘉。大家都知道林宥嘉很會唱, 很多曲風他都能掌控得遊刃有餘, 什麼歌都會唱出他的特色。可是也正因為這份遊刃有餘, 導致我很多時候聽他唱歌時, 我只聽見是林宥嘉在唱 (像是"嘩, 唱得這麼行雲流水除了他還有誰能唱得到"), 可是他在說什麼故事我個人並沒有很專心在聽。

但是來到了這首粵語歌, 我聽見了之前我沒聽過的凝聚力。也許是語言不熟的關係, 導致他駕馭這首歌時要花更多力氣, 甚至是之前沒有使用過的本能。這股比平常強的駕馭歌的力度很吸引人, 也很有凝聚力。像是最後一遍副歌 "仍能愉快" 用真音衝那邊, 讓我想起之前星光常講的唱出層次的方法 (第一遍假音, 第二遍真音), 那個衝法是很直接本能的。你有多久沒聽過林宥嘉放下平日咬字轉音等等的技巧, 用本能把每個字很認真地唱出來呢? 我個人覺得, 這個真實質樸的林宥嘉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迷人。

(所以你在鼓勵他接下來發一張全外語專輯, 讓他一直逼着用本能來唱嗎?) 這次他專輯MV 有兩首歌都是日本導演拍的,下次要唱日語嗎?


3. 別說 / 關詩敏 (曲:關詩敏;詞:關詩敏 + 周啟兒)


請大家忽略這首歌少女泡泡式的歌詞 (當然不忽略也不會不堪入耳)。有沒有聽見一個很輕的聲音在幫你慢慢地按摩? 有沒有聞到來到城市後花園的氣息? 有沒有聽見很單純很不造作的宮女用着你愛的聲音說着 "皇上吉祥"?

當然聽起來很舒服的中板, 背後也暗藏不少東西: 像是那些精準的半音 (關詩敏有打算走 bossa nova 路線嗎? 雖然我也不知道市場大小啦), 或是中英文交錯的位置很剛好, 英文咬字不會過度 over。而且這種輕快中板分辨高低的要點之一在於聲音彈性, 要是不夠彈性的話整首歌就會變成死甜, 而這一點在這首歌是具備的。

關詩敏是華星第一屆冠軍 (星光系列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也參加過中國好聲音4 加入周杰倫的戰隊。這首歌收錄在她剛發的新專輯《綻放2.0》, 有少女情懷(她才20歲你是想怎樣?), 也有一些展技歌 (例如"渴望"), 整體權衡比上一次《關在家》有進步。雖然我個人最愛還是她在華星時的表現 (她真的很會唱老歌), 希望她將來發展順利, 找到更好製作人、好的唱片公司。


4. 餘波盪漾 / 田馥甄 (曲:李雙飛;詞:徐世珍 + 吳輝福)


這首歌收錄在田馥甄第四張專輯《日常》, 是第二波主打歌。一如以往, 第二波主打通常是情歌, 但這首的芭樂度比過往減低很多, 算慢熱型的歌。

聽這首歌時, 我請大家一定要用耳機來聽, 因為那個編曲很有誠意, 也很窩心。其實整首歌旋律不算張揚, 可是編曲管弦的細節加了很多份。像是副歌 "陪伴在我的身傍 yeah aeh yeah"後面, 或是尾奏都有類似雙簧管的聲音, 讓整首歌更有溫度, 像是披在身上的毛衣, 乍聽好像沒什麼存在感, 可是在某時某刻你會發現, 這毛衣真保暖。
而且這首歌裡面, 田馥甄的咬字收斂了很多, 不會過度搶戲 (遙想14年金曲獎表演, 我表示我無法接受那個 "哭砂", 即使原唱說唱出了新意)

(不過我想發問是, 是不是有幾句音準偏低啊? 是故意的效果嗎?)


5. 腿之歌 / 黃路梓茵 Lulu(曲/詞:阿達 + Lulu)
 

Lulu 其實目前不是專職歌手。她目前較大的事業是在台灣當主持人(像剛過去的台灣金曲獎串場主持是她), 雖然她到校園主持時也常唱歌墊時間, 但又雖然學生們對她唱歌反應不錯。她聲音條件雖然不到出眾, 但整體已經算穩定和好聽了。

今年夏天, 她自行集資發行 EP《腿之歌》, 首波主打"腿之歌"講述腿粗女子的心聲, 是一首輕快幽默的歌。這首歌在輕快之餘, 明確的節奏感也讓聽者想跟着搖晃, 加上帶點日式味道的旋律和 MV 風格, 就成就這首幽默的作品。而且也沒有太多有的沒的, 花腔啊, 電音啊, 一切都很剛好, 最重要是輕鬆無負擔, 但又不會太空洞。

也許這道菜不足於端上大場面拿來宴客,可是偶爾拿來煮熱或聽一聽, 欸, 真的不錯欸。

總括而言, 大家是不是覺得主持人我就是無可救藥, 明明就熱愛那種直接流行的芭樂歌卻試圖要裝深度。可是,聽者就是這樣啊,常見的東西就覺得過於平凡,可是當離開了常見的東西就開始想念它。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未完成的旅程#32 我在Manchester的生存之道 之「沒那麼簡單,但也沒什麼」Part 3 認路篇

片頭曲: 我也很想他 / 孫燕姿
其實我只是想說這是電影《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的台灣版宣傳曲而已, 因為今天大家會在 Manchester 幾個重要的中心點, 呼喚愛, 啊不是, 是尋找生存之道。

(1) Piccadilly 火車站 vs. Piccadilly Garden
在 Manchester 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 一個是 Piccadilly (Railway Station), 另一個是 Piccadilly "Garden"。前者是火車站這不用說吧, 普遍以此為終點站的巴士都稱之為 Piccadilly Piccadilly Railway Station。

Piccadilly Railway Station
至於 Piccadilly Garden 也是不少巴士路線終點或中轉站, 通常約朋友去 Market street 等市中心商業地帶都會在 Piccadilly Garden 等, 有時朋友們會說成在Piccadilly 等。問題來了, 到底我們說的 Piccadilly 是指一樣的地方嗎? 兩處相近嗎? 看來歌手林凡有答案。

插曲: 很遠的近 / 林凡
"離得很近    卻像是很遠    離得很遠 卻像是很近
 這麼大的風 要不是愛情 我怎麼會 再相信愛情"

 
(現在看到兩者差多遠了嗎?)
兩個地方其實並不相鄰, 差距約5-7分鐘步程, 說遠不遠; 可說近也沒很近。難道, 這是證明友誼默契的考驗嗎? 難道真像預言中"寶寶迷惘, 但寶寶不說"?(製作人︰不確定就問啊)

(2) 路癡懶人法 之 "如果你愛我 不要放開..  Oxford Road"
這裡所定義的 Oxford Road 包括該直線大馬路往下延伸的 Stockport Road 的一小部份, 大家可不要說因為越界就不敢去, 錯過。

在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很多重要的地標, 上課地點都位處 Oxford Road 兩旁, 加上路上有多家超市 (規模是屋苑超市大小)。如果你住在 Whitworth Park 的話, 那你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Oxford Rd 也沒問題, 就算你不打算認路, 不離開 Oxford Road, 你在 Manchester 生存下去也沒問題的。

圖中的是 Morrisons 和 Tesco 超市
照片左邊和右邊還各有一家超市

另一方面, Oxford Rd 就像Manchester 的北斗星。就算不慎在校園或是附近迷路, 只要能確定你離 Oxford Rd 不遠, 或是正在前往 Oxford Rd 不遠的方向, 那恭喜你差不多成功離開迷宮了。 因為在 Oxford Rd 有多條巴士路線經過, 加上大學重要建設都沿 Oxford Rd 而建, 所以來到 Oxford Rd 後找到自己的位置頓時就輕鬆起來了。

話雖如此, 可是真的迷路時, 要找到 Oxford Rd 可是比在紙上寫得還難, 因為 Oxford Rd 附近馬路向南走時, 不一定有路轉回 Oxford Rd, 反而離 Oxford Rd 越來越遠, 導致你不得不回頭。又或是你很硬脾氣想找 Oxford Rd 以外的路徑。到真的迷路碰壁到失魂落魄時, 再強大的自尊心, 也比不上希望 Oxford Rd 回到自己身邊的渴求, 忍不住大唱 "I love you ... And I miss you"

" I love you, and I miss you
該忘的 都盡量 讓他模糊了
剩下的 尊嚴都 不再堅持了
真的愛過 才知道那麼痛"

P.S. 千萬不要在前往超市購物, 拿着一袋兩袋食品日用品時才突然想四處探路。因為東西太重的關係, 走不遠之餘, 迷路起來可是狼狽到不行呢。

(3) Read after me : Whitworth Park, Whitworth Hall, Whitworth Street
看到這裡, 我相信大家都想問這些地方是不是指一樣或相鄰的地標。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三者差的未免也有點遠。

Whitworth PARK 既可以指市內一家大型藝術館和戶外公園, 也可以是指鄰近的學生舍堂。
至於 Whitworth Hall, 是 Whitworth Park 以北三分鐘路線外的教堂類建築物, 是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中心地標之一。

而 Whitworth Street, 則是位處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North campus 北部校園北面的邊界, 離 Whitworth Hall 最少有 10分鐘步程。

所以不要再把名字相似的東西理所當然地當成相鄰位置就可以了。



片尾曲:沒什麼 / 黃小琥

大家是不是覺得路癡在 Manchester, 難度上其實也沒什麼嘛。

雖然以上技巧能保證大家不會在這個城市不會大迷路, 但是想在城市內活得精彩, 找到街頭小巷的秘密的話, 大家還是要多冒險多嘗試。碰壁其實是成功的開始, 因為 "肯認錯 會學到很多"嘛。

未完成的旅程#31 我在Manchester的生存之道 之「沒那麼簡單,但也沒什麼」Part 2 人生不能沒優惠卷篇


大家都知道在英國消費,省錢不是簡單的事。但當你知道 Manchester 市內充斥着各式各樣優惠券時,省錢的煩惱,頓時也變得沒什麼了。

在英國, 可用的優惠券真是非常多。這裡我主要介紹巴士單程票背後的麥當勞優惠券, 外出用膳時用的 Gourmet society, Weatherspoon 連鎖優惠券和在 Manchester 常用的 MyLittleVoucher 這四款我用過的優惠券。

(1) Gourmet society
大家都知道在英國, 外出用膳的價格可是非常的貴。有時候真的沒辦法自己煮, 或是想出去外面體驗英國餐廳風情的話, 難道我們就非得要忍受高昂的價格嗎? 只要你有了這個 app 後, 答案是否定的。

Gourmet society 其實是一個美食餐廳的 club, 當然想成為他的正式會員的會費其實很貴 (一年會費大概 70鎊吧), 但像我這種只留在英國不到半年時間的交換生, 我當然善用他的三個月免費試用用盡裡面的優惠啊。這也導致我當時決定吃什麼時, 常常先打開 app 看看有沒有什麼優惠再說。

當你登記成為他的會員, 下載他的 app 並登入後, 在名冊上的餐廳消費時就可以享有各種優惠, 包括食品價5折(請注意飲品照樣原價), 或 overall 七至九折不等, 或是點兩份 meal set 只算一 set 的價錢 (這根本欺負單身食客吧, 快點唱 "單身(不等於)失戀"嗆餐廳吧)

插曲: 單身  ≠ 失戀 Single unequals lovelorn / 孫盛希 Shishi Sun
(英國餐廳表示: 誰 care 你有沒有失戀, 反正你也沒本事一個人吃完兩個 set meal 啊)

但有些受歡迎的餐廳會很機車地說, 周末晚上不設優惠。可是正常人都在這些時段會想到要出去外面食吧, 這些優惠又有何用呢?

(2) Weatherspoon 酒吧優惠券
Weatherspoon 是一個連鎖酒店品牌, 下面還有一些分支。這些連鎖酒吧 Bars 除了酒精類飲品外, 也提供各式咖啡, 甜品, full breakfast甚至正餐; 而且在9月份開學時派了一本優惠券小冊子。 雖然十一月初就馬上到期, 除非你三餐什麼都在那家酒吧用饍, 否則是不可能用完的。

食物質素方面, 作為連鎖餐飲企業的話, 水準確實是非常穩定, 而且價錢是易吞進去, 適合單身食客。(兩人的話隔壁酒吧有些 2-in-1 的 set, 總之就是欺負單身人士就是了)

其實我不確定這本優惠券是不是全國通用, 不過我在 Manchester 以外的城市經常見到這系列的酒吧, 所以出門去其他城市也可以帶着這本優惠券小冊子善用優惠哦。

(3) LittleVoucher
這本小冊子適用於Manchester 內多個商店, 除了正式餐廳外, 快餐, 體育用品, clubbing, 飲料店, 零食店, 健身用品, 水族館等都有相應優惠券, 實在是在 Manchester 生活的人民很重要的東西 (話雖如此但其實我並沒看到很多人在用)。

不過這本東西的缺點是, 優惠商店的編排很混亂, 導致我很多時都忘了裡面有沒有我所經過商店的優惠, 每次都從頭翻起其實很麻煩。加上裡面優惠期限並不相同, 相距很遠, 加上有些優惠券有限制, 導致你遺忘一陣突然想起的優惠這樣就過期了。但總括而言, 因為優惠冊覆蓋面太廣, 導致我定時也會看一下有沒有有趣的優惠。

這個優惠小冊子也有網上版 (連結在此) 記憶中可以 download 然後印出來。不過花時間閱讀這片東西, 會很花時間, 就看你 time cost 多大了。

(4) 巴士單程票背後的優惠券

在 Manchester 坐巴士不像香港般拍八達通或是付零錢進無法找續的箱子中, 而是向巴士司機說明目的地和票種後, 一手交錢, 一手交車票和找續。(後來我也聽講 Manchester 有適用巴士的 Get me there card/app, 但似乎使用的人不多)。巴士票種十分千變萬化, 單程, day pass, week pass, 限路線, 限巴士公司, 全市所有巴士公司; 我並不打算仔細介紹, 因為我真正使用過的款式不多。

重點是, 巴士票後面通常有快餐優惠券(通常是麥當勞)。在英國, 吃一頓巨無霸餐正價快四鎊, 而且不附飲料。忙碌起來無法不吃 M 記的時候, 有優惠券會讓自己心舒坦一點呢。
也要注意的是, 優惠券的限期不一, 有時是乘坐巴士後三星期內, 有時是十一周, 所以這些優惠券要小心管理啊。

在這裡我實在覺得精打細算, 熱衷使用優惠券的主婦在Manchester 這裡會覺得很開心, 在掌握多種優惠券使用方面充滿刺激的挑戰。

Manchester 的美食地圖?我想應該沒有這回事吧, 因為你在 TripAdvisor 搜尋的話, 排得較前的餐廳大多是印度或中東菜式 (可是為什麼你不直接去中東或印度吃呢?), 而且在英國求美食也未免太緣木求魚。

好啦, 確實是有幾家在英國內比起來還不錯的, 像 Lobster and Burger, Peachy 什麼什麼自助餐也還不錯。可是, 我想沒有人會為美食而去英國吧, 你又何苦問我美食地圖呢?

你真正該問的人, 應該是當地晚報 Manchester Evening News (MEN)。雖然新聞文風偏小報(就是報很多聳動的新聞吸引讀者眼球那種), 但平日也有一些餐廳的介紹, 雖然主要在我離開 Manchester 之後才有報導所以我個人是沒去食過。另外, MEN 在像聖誕節等大時大節會有報導提醒大家什麼超市關門, 什麼交通工具停運; 甚至還教大家烤火雞步驟和所需時間計算機, 算是很棒的生活資訊來源喔。

片尾曲:沒什麼 / 黃小琥
想外出用膳時或過生活時省點錢, 其實也沒什麼啊。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未完成的旅程#30 我在Manchester的生存之道 之「沒那麼簡單,但也沒什麼」 Part 1 開啟學生銀行帳戶篇

這一集是講我在 Manchester 當交流生 exchange 半年生存的方法。請注意,我是說「生存」,不是「生活」,所以這並不是如何在 Manchester 過上好生活的聖經寶典。如果各位也有機會去 Manchester 生活的話,我相信你們會找到比我更善用 Manchester 生活的方法。在這,我只是提出缺乏獨自生活經驗的我如何在 Manchester 過了半年還能完好無缺。
片頭曲:沒那麼簡單 / 黃小琥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 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 別人說的話 隨便聽一聽 自己做決定」 (參考自當時同樣也去 Manchester 交流的同系同學的動態)
一個人生活,一開始確實沒那麼簡單啊,尤其是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總是會多走了很多的彎路。在所有事情都要一力完成,不再像以往有人可以依賴的情況下,很容易把自己做得累死。
而且一個人作主對包括我在內的選擇困難症患者而言,可也不是輕鬆的事情。例如在半年的時間內,不論是學校,hall,或是校外機構都有很多活動事件拉着你去參加,而你自己又對 exchange 又有很大期望目標(比如說,在海外學生面前表現優異成績,或是環遊世界),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加上 Manchester 課業就算只求合格也不輕鬆),時間要怎麼取捨呢?實在讓人痛苦糾結啊。
可是在生活了一段時間,找到對的生存小撇步後,一切就輕鬆起來了,一開始很不簡單,看起來很多痛苦的事情,現在回頭看就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嘛。所以,當你在外地生活初期覺得痛苦的時候,就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在冠冕堂皇的致辭後,是時候看我當時候怎麼渡過這半年吧。這一集講的是money and banks。這裡我沒打算教大家如何兌換英鎊最化算,因為我自己也沒什麼相關智慧(不過反正在英鎊低迷的時候掃就對嘛)。我是要告訴大家的是,如何在 Manchester 開啟學生銀行戶口,還有如何跟英國銀行交手。
據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徹斯特大學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像我們只去半年左右的交流生只有 Barclays 巴克萊銀行和 BoC 中國銀行會讓我們開戶口。可是,我個人是沒有在 Manchester 見過中國銀行有分行,反而東亞銀行有家分行在市中心。
為什麼只留半年,也要在英國開銀行戶口?
  1. 在英國或歐洲,debit card是很常用的付款方式,而當地debit card 是用密碼制,不像香港刷信用卡用簽名制的方式;有些店鋪或是火車售票機可是無法讀取香港的信用卡或提款卡的。
  2. 現在香港的提款卡很多都是銀聯系統,可是在西歐,就我個人觀察,銀聯的覆蓋率真的不高(補充︰如果你有恆生信用卡的話也可以透過某些方法啟用西方常用的 Plus 提款系統)
  3. 使用香港 Visa/Mastercard 信用卡在海外使用外幣消費每次都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手續費,搞不好直接匯款到海外戶口省得較多(其實我沒很認真算)
  4. 像當時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我的宿舍說宿費只收 debit card (or cash maybe,但誰隨身會隨帶這麼多 cash?)
  5. 不去當地銀行開戶口,怎能增加見識?(什麼爛理由?!)
申請開一個學生戶口, 除了要護照證件外, 還要學校發出的 bank letter 證明你在學校讀書, 為期多久等等。去申請 bank letter 的時候, 你要先知道所去的銀行分行地址 post code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叫學校幫你開沒有地址上款的 bank letter, 只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用而已, 因為有些銀行很固執地不一定收。
要知道地址詳情的最大問題是, 有時你所認知的地址不一定正確。例如說 Barclays 在 city center 範圍內只有一家專門辦理學生戶口 (而且在 Market street 一帶有最少三家 Barclays 導致很易搞混), 你去了其他分行的話, 那些分行職員會給你正確分行位置和地址。問題來了, 那些職員準備的是 bing 必應搜索引擎 (IE Default 那個) 的地址和地圖; 跟官網上的地址和 postcode 是不一樣的。萬一給錯地址的話, 搞不好那張 bank letter 就廢掉, 申請銀行戶口又要重新排隊。所以在排隊拿 bank letter 之前千萬要把銀行分行地址確認正確。
另一方面, 當全市只有一大 (其實並不大) 的分行處理學生戶口事務的話, 申請銀行帳戶的事就要儘早進行, 而且絕對要把這件事排進剛到埗要做的事 priority list 前面的位置。真正開辦戶口的時間不長, 就我記憶中一星期內就收到銀行卡了; 但排隊拿到當天申請籌並不容易。高峯期時,據說要清晨六時多就要去排隊拿當天辦理的籌, 加上英國銀行一般早在下午四時左右就關門, 所以一天內籌的數量不多, 要應付全 Manchester 學生的數量根本遠遠不夠啊。
尤其早到者更要把握學生人數不多之時盡早辦理。不然當 local 或歐洲新生稍後到來後也要開戶口時, 到時輪候辦理申請的隊伍會長到隊尾也望塵莫及啊。
網上可能有些資訊說可以電話或網上預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 就開戶口事宜時, 不要過度相信電話或網上專屬 online chat服務員的話。尤其是辦公時間以外, 雖然說電話或網路熱線是24小時服務, 可是那些人員可能是身在世界不知何處的服務生, 所接收到資訊有很大的偏差 (例如他們不知 Manchester 只有一家專門處理學生戶口的分行), 導致他們處於狀況外, 完全無法解難。而且他們會訛稱可以預約開戶 (而且不是一兩天後,是兩星期後之類的時間), 但當時間到了去到分行時, 銀行職員會說不設預約, 當天籌全派光, 下回請早。這個時候, 你是不是很想當場大罵髒話。
插曲: 黑吃黑 / 阿密特 「你的頭長在哪邊 怎麼不在脖子上面」(你知道,人在連續被晃點誤導陷害之下,很容易冒出情緒性字眼,小朋友請不要學啊)
但話說回頭, 有一個情況下你可能會喜歡電話或網絡接線生一直丟三落四, 自相矛盾的行為。我當時被接線生「老點」得太多次,加上他們的話跟分行職員經常矛盾,例如在分行職員提醒我只能在那一家分行辦理賬戶手續後,接線生仍然告訴我可以在其他分行預約。類似的事件發生得太多遍,導致我火大得(在完全不care禮節跟英文 paper 3 教導的語境意識下)向銀行交了網上投訴表格。結果後來銀行發了一筆賠償金,金額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收到錢時剛好正值我錯過倫敦預訂火車導致要多花53鎊買票,這筆錢簡直是我的及時雨啊。
這裡並沒有鼓勵大家要做奧客,故意去找銀行漏洞以騙取賠償金的意思(畢竟這會敗壞自己來自的地方的名聲)。但是當你覺得受到不公的對待的話,可不要把委屈吞進去,要跟對方據理力爭啊(當然要在理性的範圍內,我相信讀者們都有智慧拿捏吧)。除了可以協助對方改善服務質素外,自己也可能有意外收獲啊。
「冷戰比吵架麻煩 有欠不還 早晚要一起買單 你將溝通想成刁難 讓裂縫在擴散 修不好的情感 我寧願換」 所以說,營商之道裡面,企業跟客戶有良性溝通,客戶有不滿就「三口六面」攤出來講後馬上解決問題誤會,總比客戶背後暗放冷箭,導致企業名稱受損好很多吧。

片尾曲:沒什麼 / 黃小琥 一開始在經歷開戶手續時,覺得一切真的不簡單。可是現在看來,其實也沒什麼啊 XDD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未完成的旅程 The Unfinished Journey #29 Berlin 柏林 Part II(2016.1.1-2016.1.4)

預告一下: 上次被暫時跳過的 Berlin 主要是有關二戰或冷戰時期的博物館。雖然其實後來也有歌曲取材這些事件, 可是為了讓整個閱讀體驗凝聚一點, 這集就沒搭片頭片尾曲了。

在第一天的下午, 我去了 Anne Frank Museum。Anne Frank 是一個猶太裔小女孩, 本來有幸福美滿家庭, 享受着全人發展 (講真的她在戰前的閒餘活動可能比現在香港就學的小孩更多姿多采,而且生活的顏色更燦爛)。可是,自從德國納粹政權上台,對猶太人的逼害逐漸浮面的時候,她們舉家就得逃往荷蘭。當德軍佔領荷蘭的時候她們一家人就要藏匿起來,可是最終還是被揭發。她們被運到集中營去,後來在德軍戰敗投訴前幾天,這位女孩就去世了。後來她的日記被親人發現,出版成我們後人所認知的"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或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我知道大家較為熟識的相關景點是位於荷蘭安妮.法蘭克之家。而在柏林的市中心,也有一家關於 Anne Frank 的博物館。這家博物館並不算大,裡面主要展出 Anne Frank 的生平和當時德軍政策的時序對比,可以看見受壓迫的族群的生活隨着德軍的壓逼日益加深下的推移轉變。裡面也有一些現今來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講述種族歧視為何不對的 video,也有他們自己小故事的分享。雖然用的科技手法並不是重點,但我只記得裡面有點迷霧電子感的設計。

博物館路徑一開始有一段 video,當中有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People by nature want to kill, (to) destroy」。雖然我很不想承認這段話,畢竟如果把這句話把跟你朝夕共對的人連在一起的話,想一想也覺得毛骨悚然。可是再看看現在恐怖份子多愛用最激烈的殺人手段,這句話也真的,有它的道理。



隨着看的展館或其他博物館數量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只能說,在回看一些災難動盪的時期,可以發現人性的黑暗,也可以發現人的善良光明;只是當你看得越多的時候,會發現那些黑暗比想像中邪惡可怕(就覺得,正常人的心真的會被扭曲成這樣嗎?)

接着我就去了 Berlin Wall 一些遺落下來的遺址,和附近的一個相關的博物館。因為我是直接 Google map 搜尋柏林圍牆的位置,位於Anne Frank Museum 西北面的 Bernauer Str. ,所以我不確定跟平常大家去的遺址是否完全相同,比如說牆上的字,圖案之類。那個遺址原本是一個墳墓,當年要建圍牆的時候,墳墓被強行收回;後來拆除圍牆後墓地管理人本來想要回那片土地,可是經商討後就還是用作紀念碑。(要是我是可以作主的人,我應該覺得兩難;畢竟Bernauer Str. 這街道很重要,但原本的墳墓本來就是先人之地。)

在對面馬路的 Berlin Wall Museum 介紹了柏林何時被分為東、西柏林,兩地連繫如何由暢通無礙到完全隔絕。當時因為太多人去西柏林那邊工作營商,東柏林這邊沒什麼工作生產,全都要從西邊進口,經濟發展遠輸西邊;蘇聯政府受不了人民過度依賴西柏林,加上越來越多人往西邊跑,於是就突然之間封了東西邊。當時Bernauer Str.附近有連接東西邊的地鐵,還因此而實施管制。

聽起來好像偶像劇,但不是

在博物館裡面,大家可以看到當中也有不少人協助在東柏林的人穿過圍牆脫離蘇聯的管制,幫忙協助的人更包括知名運動員;雖然後來 Charlie checkpoint museum 也有提及更多奇異的逃脫方法。在當時東德經濟不算糟,甚至還不錯的時候,還是有些人不惜生命想要逃離,就為那口自由的空氣。我想一些香港人也無法理解吧。

博物館當中有一部份提到在圍牆的士兵會如何對待東邊想逃離的人。想當然爾, 他們被訓練要見一個殺一個, 不然就有嚴厲懲罰。因此, 很多士兵都祈求今天不要有人逃跑, 畢竟每天都要殺人也很可怕, 而且如果逃跑的人還包括他們的朋友也兩難。有士兵選擇只射腳 (就是所謂在面對職責跟正義的衝突時, 你是有跟隨良心的做法); 當然, 也有士兵毫不客氣就射殺逃跑者, 而且還從心底認同蘇聯對待逃亡者的做法。事實上, 一開始的柏林圍牆也沒我們想像那麼高, 只是後來逃跑的人越來越多, 蘇聯就用更堅硬的物料把牆建得更高, 甚至還多建另外的圍柵或牆之餘再通電, 就攞明不讓你離開就是了。

那不能去西方, 當時的東柏林人民去哪裡渡假呢? 根據我後來去的東德博物館所述, 他們主要去像捷克, 匈牙利, 奥地利等東歐旅遊勝地。當然也有人試圖以渡假旅遊為名用迂迴的路線脫離蘇聯統治, 可是蘇聯在很多地方都有很強的監控, 所以也不容易。

這個不是在德國拍的,而且奧斯威辛集中營也不在德國
到了第三天, 我參加了前往位於柏林市中心以北, 相距約 1.5小時火車車程 (差不多跟廣州跟深圳的火車車程一樣了, 不過還算在 Berlin 公交全日通範圍內)。像之前所提及, 當天真的冷到嚇人, 我一度還希望整天都留在有暖氣的火車中。連我們這些穿著有大衣的遊客都如此覺得, 更不要說被關在集中營, 沒什麼衣服可穿的猶太人他們寒冬的日子要怎麼過。



導遊一開始跟我們強調, 現在人們常常把 concentration camp (集中營) 跟 death camp (毒氣營)混為一談, 分別就是集中營除了被毒氣毒死以外, 至少還有被指派做苦活的生路。雖然這不代表說生路很好走, 但導遊的意思是最少有一條生路。

而且導遊把兩者的分別講清楚的另一個原因, 是因為集中營人們死亡的主因不是毒氣, 而是疾病和營養不良。在惡劣擠逼的居住環境, 無日無之的苦活, 沒有充份的飲食, 誰才不會有以上的問題。也因此, 很多被困在集中營的人被救出的時候, 救援人員都被他們的瘦骨嶙峋嚇倒。也有營內的人被壓逼得不敢相信任何人, 連救援人員來到時也把他們拒之門外。

那個集中營除了囚困猶太人或其他被納粹排斥的人外, 也會槍擊處決來自蘇聯的士兵 (因為希特拉也恨共產主義)。因為槍斃次數太多連自己士兵神經也受不了, 所以槍決現場的設計讓士兵看不見被槍擊對象倒下的樣子, 而且土地越掘越低以免屍體堆得顯眼地高。這分明是把人性中最後一點善良也要也它活活捂死。本來我還想說湮滅人性, 可是後來想, 到底人性本善, 還是人本性就是熱衷摧毀, 只是我們用種種方法制約住而已。



在傍晚回到柏林市中心後, 我去了 DDR Museum 東德博物館 (提醒大家: Berlin pass 不包括這家博物館喔, 雖然我也不清楚其他類似通行證是否包括這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氣氛其實比較輕鬆。至少在東西德分開初期, 東德的人民還算安居樂業。

只是在蘇聯這種 command economy 裡面, 市場交易運作的效率也如一般人認知中低。例如說, 他們的火車券在一台機器中很易拿到, 不用付原本的票價。當局就想了一招,就是售票機投入硬幣時會發出很大的聲響,設計到可以見到上一手有沒有給錢;沒給錢的人會很易被他人辨認出來,當局就指望透過互相監察確保大家守規。可是, 這個時代, 聲譽的價值太低了。你不說, 我不說, 誰知道? 就算不用博奕論, 我想大家都猜到不論是聰明的選擇或是兩人一起選的話, 都是互相掩護才合理吧。

此外,以前東德的小孩常常在練習丟球。原來啊,是政府為了讓小孩隨時丟手榴彈。然後也有童話故事講述小孩在自由的生活下感覺很空虛,在跟其他小孩過着團體生活下領略到人生的意義,群體帶來富足。在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都不禁心想,這甚麼鬼故事啊?

議會也只是舉手機器

東德博物館裡面還有很多東德人民生活的剪影,會讓參觀的人看到不只是很嚴肅的冷戰時期箭拔弩張的氛圍,而且是開放的西邊以外東德那邊人民的日常,那種細微的瑣碎感我個人很喜歡看。



接下來我就去了位於腓得烈大街(Friedrichstraße,我一直都誤稱它為友誼大道)上的查理檢查哨,就是蘇聯跟美國管控範圍的交界位置,就是東西德人民想過去對方時要經過的檢查點。因為這裡不完全是難以跨越的石牆,所以早期很多東德的人試圖從這裡逃過去西邊。但也因為這裡視線不被阻隔,所以也有一些時候是士兵看着對面有悲劇發生,卻又無法阻止。例如說,有東邊的人想逃來,被蘇聯士兵擊打得奄奄一息,只差幾步就到西邊之時,在哨站的士兵因為不能惹事而不能過界救人。這就是1962年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哨崗附近還有一個博物館,也是講柏林圍牆建立後大家如何積極地逃離這片沒有自由的地方。在看介紹的時候,我只能說,當時想要逃的人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像挖地道已經是非常普通的招數,甚至有人自製飛機、用降落傘,不管安危也只為獲得自由。裡面有幾層樓的展館,看完之後你會覺得他們為了自由,就算當時的生活不算差,也要勇敢的為自己爭取(甚至已經很不顧一切吧)。我想很多香港人無法理解這種追求更高層次價值的心態吧,就是到了世界盡頭都係搵食至上,更不要講為了原則而捨棄利益,不過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


翌日,我去了猶太人博物館。底下那層主要是講在二戰期間他們如何偷生。有人間悲劇,也有善良曙光;故事情節跟前面相關博物館相似。從頂樓開始看下來,是這個種族發展的歷程,他自己的文化、文字等等(我只能說他們的文字好難學)。對猶太這個種族有興趣的人一定要來看,但請多留一點時間來看,因為發展歷史那邊好長;我當時時間有限,所以只能快速略過。

歐州之旅的描述也是時候完結了。本來還有半天 Frankfurt 和半天 Paris,可是營養價值真的太低了,所以就略過吧。下一集就是重頭戲,「我在Manchester的生存之道」哦。